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年7月高二年级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3)

高考试题 时间:2022-07-12 手机网站 热度:

B.第二句以须发花白的诗人作为主体勾连过去与现在。

C.三、四句,诗人以回忆虚写去年五月归家省亲时的情景。

D.这首诗质朴平实,叙述平凡往事,令人深为感动、叹涴不已。

16.这是一首“饱蘸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的思母诗,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旬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自己的坎坰命运,为下文陈述不仕的原因做铺垫。

(2)屈原在《离骚》中借先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旬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湍”指水流急速,碰到岸边石块就出现打转的水涡,出现“湍流”的地方一般为险峻之地,也有风景优美之地。古人常常在诗文中描写“湍”,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书籍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人类创造积累的精神财富。阅读是濡养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提升生命格局,拓展个人精神高度,突破思维方式,由此形成个体生命独特的精神气质,外在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规范,内在拥有坚定的价值观念。只有以沉潜之心静读默诵,才能激发思想活力,才能开启智慧脉门,才能涵养儒雅气质,才能培植人文品性

屏阅读______、蔚然成风,正在引发阅读领域的第三次革命。元宇宙概念、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使得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场景阅读成为可能。书本内容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展现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______,阅读变成了______的非凡体验。在未来,读者甚至可以参与到书中故事的创作,在虚拟现实里体验各个角色,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身份,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尽管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担忧,但无论读书、听书、视频看书,重要的是______知识和信息后的思考与消化,并沉淀为人生的养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方兴未艾 惟妙惟肖 设身处地 攫取

B.悄然兴起 惟妙惟肖 身临其境 摄取

C.方兴未艾 活灵活现 设身处地 摄取

D.悄然兴起 活灵活现 身临其境 攫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旬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阅读是浸润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扩展生命格局,提升个人精神高度,突破思维方式

B.阅读是濡养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拓展个人精神高度,提升生命格局,突破思维方式

C.阅读是濡养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提升生命格局,拓展个人精神高度,突破思维方式

D.阅读是浸润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提升个人精神高度,扩展生命格局,突破思维方式

20.文中画横线的旬子主要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l(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城乡孩子共上一节网课,农民在村卫生室网上看城里名医……这一个个生动的应用场景,展现了数字化乡村生活的广阔前景。

数字化在保障改善民生、 ① 大有可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能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化解此类矛盾。

通过多年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已渗透到乡村生活各个方面,但仍大有潜力可挖。 ② ,软件上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信息服务供给。

我国正逐步实现数字化与农民生活的有机融合,大力提升农民的数字化素养,以便让他们更好地享受数字化红利。但现实是, ③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认知、意愿和能力,加强数字乡村应用场景宣传和示范,( )要结合农村实际,引导企业、公益组织等参与农民数字技能提升工作,进一步发挥益农信息社的作用。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旬,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提升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学习意愿是前提,搭建农村电商培训等提升农民数字技能的平台是基础。

B.前提是提升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学习意愿,搭建农村电商培训等提升农民数字技能的平台是基础。

C.提升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学习意愿是前提,基础是搭建农村电商培训等提升农民数字技能的平台。

D.前提是提升农民对数字技术的学习意愿和认知,基础是搭建农村电商培训等提升农民数字技能的平台。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旬,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陈蕃,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糯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后迁为乐安太守,拜尚书,为太傅。

(范晔《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材料二: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不同的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任、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古有陈蕃立志扫除天下,不事一室,终成大业;而今劳动教育进入教育部课程标准。对千陈蕃的“扫天下”和教育部提倡“事一室”的B常劳动,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年7月高二年级联合调研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A选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强调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主人,拥有一切国家权力”是“人民至上”中的“至上”而不是“主权在民”。B选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民惟邦本”中的“民众”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黎民百姓,并非只关注个体的“民”。D选项材料一第四段“人民主体地位指人民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意味着那些不属于人民范畴的人群不是社会主体﹐更意味着人民整体和人民个体都是社会的主体”,D选项指向“以人民为中心”,此处偷换概念。)

2.D(D选项从材料二第四段“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通过公共权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运作,不断强化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来看,因果关系并不明显﹐属于强加因果。)

3.D(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选项D是“民惟邦本”的观念。)

4.材料二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2分)首先通过引用提出“人民至上体现在治国理政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中心观点,(1分)接着“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把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坚持权为民所用,打造责任政府”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人民至上是如何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具体体现的。(1分)

5.“民”的范围不同:①我国的“人民至上”中的“人民”指的是人民整体与人民个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群体)的有机统一;②西方的“主权在民”中的“民”是指社会中的个人,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它只关注个体的“民”,忽视了人民整体。(概述1分,分析各1分)

参与民主决策的机会不同:①“人民至上”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民主管理到民主监督﹐人民都能充分地参与其中,确保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能够转换为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议题;②“主权在民”将民主管理窄化为“竞争性选举”,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实质上是一种“富人游戏”。(概述1分﹐分析各1分)

6.B(经过走访调查也没有弄清楚她的真实姓氏。)

7.C(“质朴与典雅兼具”错误,语言“典雅”的特点不明显。)

8.①“能看到天上的月牙儿了”表明已临近约定的开会时间,游击队马上就要来开会了,形势危急。(1分)②“鬼子和伪军隐藏在各个角落,悄无声息”表明敌人已埋伏好,游击队面临危机。(l分)③此处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看似平静却包藏杀机。(1分)④引出下文熊二嫂为给游击队传递讯息而作出牺牲的情节。(1分)

9.内涵:将军在了解到熊二嫂牺牲的经过以及了解了她苦难的一生后百感交集流下热泪。(2分)

作用:①显示了将军的侠骨柔肠。(1分)将军流下热泪,有力地衬托了熊二嫂的英雄壮举,写出她舍小家顾大局,支持抗战的大义凛然的形象。(1分)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泪”是小说的文眼﹐将军泪辉映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歌颂了军民团结一心、艰苦抗战的英雄品质。(2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可酌情给分。)